n135013

[中国赞]“滚回自己的国家!”3月13日,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,结果发现

[中国赞]“滚回自己的国家!”3月13日,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,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,便发视频吐槽称:“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?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!”网友:我们不接收难民,他是怎么跑来的? (信源:参考消息——“我像个住在自己家的外人” 乌克兰难民如何安置让欧洲头疼) 俄乌冲突使乌克兰姑娘安娜前往德国。对流离失所的她而言,德国的慷慨宛如童话。依据欧盟“临时保护令”,她每月能获550欧元现金,再加上免费住所和孩子的免费教育,让她无需工作也能过上体面生活。 起初,这份保障是雪中送炭。可日子一久,安娜也彻底心安理得地“躺”下了。她每天睡到自然醒,逛街、喝咖啡、晒太阳,生活节奏堪比度假,找工作这个念头,从未在脑海里出现过。 然而,她不是个例。这种无条件的慷慨,渐渐催生出一种奇特的“躺平”文化。许多难民发现,不干活不仅能活,甚至活得比一些辛苦工作的本地人还舒坦。 有些人干脆动起了歪脑筋,通过重复登记骗取补贴,把政府福利当成了予取予求的提款机。更糟的是,大批无所事事的闲散人员聚集在一起,社会治安也变得不稳定。 这下,德国民众不干了。自己辛勤工作、依法纳税,凭什么要供养一群不劳动还制造麻烦的“巨婴”?社会的反弹声浪越来越大,德国政府顶不住压力,只好调整政策,给出了明确的二选一:要么找份工作融入社会,要么离开。安娜既不愿工作,自然成了被“请”走的一员。 被德国“劝退”,安娜没有丝毫反思,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:换个地方继续“躺平”。她听说中国经济发展飞快,上海更是国际大都市,心想这么富裕的地方,福利待遇肯定不会差。于是,她带着美好的幻想,兴冲冲地飞往上海。 上海的繁华令她震撼。她满怀期待地到相关部门,亮明乌克兰难民身份,希望像在德国一样获免费住所和生活补贴。然而,她得到的答复是中国无无条件救济,但可帮其找工作。 这个回答点燃了安娜的怒火,在德国过惯饭来张口日子的她受不了“委屈”。于是录视频吐槽,为什么没有向德国对待难民一样,免费救助。言语间满是对中国规则的不解与愤恨。她还错误警告中国别“收留难民”,称他们“都是白眼狼”,这话倒像在自我写照。 视频在中国网络上炸了锅。网友们除了嘲讽她被福利“养废”,丧失了基本的是非观和劳动意愿,更多的是一个根本的疑问:中国压根不接收国际难民,她是怎么进来的? 而这些质问也让他说不出话,可能它是通过其他的手段进入中国的,但是想要继续骗取福利。评论区里,几乎找不到同情,反而是一边倒的批评。 有意思的是,就连一些外国网友也认为中国做得没错。他们反思,德国等国的好心,最终却养出了一批懒汉,扰乱了社会秩序。“想吃饭就得干活”,这个最朴素的道理,反而被一些人遗忘了。 在中国,规则很清晰:这里不养闲人,劳动创造价值,这是对每一个奋斗者最基本的尊重。毕竟,中国城镇本身也有约5.5%的失业率,无数人正在为生计努力打拼。 安娜的经历,恰好折射出高福利制度背后深层的挑战。当人道主义援助简化为无条件的物质给予,它在提供庇护的同时,也可能剥夺了受助者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尊严,最终让整个社会结构不堪重负。 中国的模式,无论顺境逆境,始终恪守“自力更生”的底线,这既是发展的韧性,也是一种社会公平。这里欢迎奋斗者,但绝不是“人肉福利院”。 当然,抱怨当不了饭吃。花光从德国带来的积蓄后,安娜终究要面对现实。是继续沉浸在“德国梦”的幻影里,幻想“去印度”或“嫁个老公”来解决问题,还是正视现实,学习靠自己的双手在中国立足? 她的未来,取决于她能否理解这句简单的话: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,尊严与未来,终究要靠自己挣出来。那么,真正可持续的人道主义,究竟是该授人以鱼,还是授人以渔呢?安娜的故事,已经给出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答案。